醪糟,又称酒酿、甜酒,是用糯米和酒曲经过发酵制成的,口味香甜醇美,是汉族传统的特产酒。但不少人都把“醪糟”误读为 liào zāo,其实它的正确读音是láo zāo(音同劳遭)。
醪,读作láo,是一个形声字。从酉( yǒu),其古文字形像是一个酒坛,由“酉”字旁组成的字,大多与酒或发酵有关,如酿、醋、酩、酊、酣、醉、醚等,在这里表示“醪”字与酒或发酵有关;( liào)表声。
《说文解字》中说:"醪,汁滓酒也。"《广韵》中说:"醪,浊酒。"所以“醪”的本义是指汁滓混合的酒,如醪药(酒药)、醪酒(米酒)、醪醩(酒酿,江米酒、醪醴(甜酒)。
"醪”也表示酒的总称,如醪膳(酒食)、醪药(酒药)、醪馔(酒宴)。
1、"醪”的成语
箪醪投川[dān láo tóu chuān]: 相传古代有一良将,将所得的酒倒入河里,让兵士从河中取水共饮。后用来比喻将领爱惜部下,与部下同甘共苦。这里的“醪”指的是“醇酒”。
浊醪粗饭[zhuó láo cū fàn]:指简单粗糙的浊酒和饭食。成语中的“浊醪”指的是“浊酒”。
2、"醪”的古诗词
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:“目断故园人不至,松醪一醉与谁同。” 诗中的“松醪”指的是指古时用“松脂或松花酿制的酒”。
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:“江左沉酣求名者,岂识浊醪妙理。”词中的“浊醪”指的是“浊酒”。
苏轼的词:“春庭月午,摇荡香醪光欲舞。”词中的“香醪”指的是“美酒佳酿”。
欧阳修的词:"百种相思千种恨,早是伤春,那更春醪困。" 词中的“春醪”指的是“春酒",即冬酿春熟的酒。
展开全文
在古代,“醪”不仅是一种饮品,还承载着丰富的人文情怀和文化象征,广泛出现在古诗词、节日祭祀等文化活动中。
但在现代汉语中,“醪”字并不常用,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也很难用到这个字。幸好“醪糟”作为一种传统的地方特色饮食传承了下来,也算让大家能偶尔看到这个“醪”字。但因为不常见,很多人都把“醪”与廖、寥、漻等字弄混了,误读为 liào 或liáo。
其实“醪糟”的正确读音是láo zāo,指的是通过糯米发酵后产生的甜酒或酒酿,它带有酒香和甜味,常被用来做甜品或者直接食用。
除了“醪”字外,还有酤、醴、酎、醅、醲、醇、醨等字,在古代也都指的是酒,只是酿造方式或浓烈程度不同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酤[gū]、醴[lǐ]:指的是一夜酿成的甜酒。
酎[zhòu]:指的是经过两次以至多次复酿的醇酒。
醅[pēi]:指的是没有过滤的浊酒。
醲[nóng]、醇[chún]:指的是味道浓厚的酒。
醨[lí]:指的是味道淡薄的酒。
💡 关键要点
醪糟,又称酒酿、甜酒,是用糯米和酒曲经过发酵制成的,口味香甜醇美,是汉族传统的特产酒。但不少人都把“醪糟”误读为 liào zāo,其实